新质生产力是新制造、新业态、新服务的聚合体,和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相比,其所具备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更有利于促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涵盖了科创、产业、区域、生态等多个维度。其中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意味着,区域协调发展同样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推动和支撑作用。进一步激发新质生产力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赋能效应,对于破解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有重要现实意义。
新质生产力能够为破解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支撑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明确要求广东要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是长期制约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之一,突出表现在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发展不平衡、珠江口西岸城市群与东岸城市群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多个方面。
具体来说,例如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占比将近50%,相比之下粤东西北地区12地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比仅约为20%;位于珠江口西岸的佛山、珠海、中山、江门、肇庆等5个地市,在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仅约为25%,远远低于珠江口东岸城市群;广东全省县域面积占比超过70%,但是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比不到15%,而且尚未有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的经济强县,和已有近半数县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的江苏差距明显。受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仅排在第6位,和广东作为全国经济体量第一大省的地位极不匹配。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能够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是新制造、新业态、新服务的聚合体,和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相比,其所具备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更有利于促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具体来看,新质生产力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赋能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以数字技术为典型的新质生产力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延展性和带动性,有利于打破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壁垒和障碍,拉近欠发达地区城市与经济增长极点城市之间的产业梯度距离;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能够有力推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为欠发达地区增强内生增长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也为加快形成更加均衡、协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支撑;再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此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营商环境逐渐优化,这也能够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实际上,作为广东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主要抓手之一的“百千万工程”,也非常注重激发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2023年3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就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粤东西北地区的劳动力素质、科技创新水平以及营商环境等,这为粤东西北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广东加快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从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有必要通过优化重大新质生产力布局、提升新质生产力培育能力、改善新质生产力发展环境、加强新质生产力联通水平等途径,进一步激发新质生产力对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赋能效应。
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增强区域协调发展能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明确要求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生产力往往效能较高、带动性强、辐射面广,对地区经济发展能够发挥以点带面的效应。在传统经济发展路径下,广东的重大生产力集群和设施大多分布在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鲜有重大生产力布局,这在客观上不利于缩窄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差距。为此,应当在粤东西北地区适当布局战略性产业枢纽、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等产业关联效应强、溢出扩散效果好、创新带动发展快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效夯实区域协调发展基础。
从实践来看,例如韶关数据中心集群,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在2022年正式启动建设后,有力促进了数字产业在韶关的集聚发展,为韶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由此可见,在粤东西北地区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对于解决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大有裨益。
要充分激发新质生产力对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赋能效应,就必须有效提升粤东西北地区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能力。加快新质生产力在粤东西北地区的形成与发展,这也有利于粤东西北地区抢抓新一轮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增强区域协调发展能级。为此,要以全省“百千万工程”实施为契机,引导粤东西北地区在科技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战略性产业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驱动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特别是,广东数字经济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数字经济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接近一半,这为粤东西北地区通过数实深度融合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以及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粤东西北地区提升新质生产力培育能力,是广东增强区域协调发展能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持续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良好环境,激活区域协调发展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生产关系。为此,要着力加强制度创新供给力度,通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改善市场营商环境等方式,进一步激活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动力。一方面,粤东西北地区要主动向更高标准的营商环境和市场体制看齐,把“放管服”落到实处、细处,对妨碍公平竞争的、违背市场规律的、有地方保护之虞的政策和做法予以纠正,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优良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制度创新联动机制,广东自贸区等制度先行先试地区在积极探索制度创新路径、强化制度创新供给的基础上,应当及时梳理、总结并发布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新质生产力在全省范围内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作为广东增长极的珠三角地区对粤东西北地区经济辐射带动效果仍然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没有理顺,这也导致两者间经济产业联系较弱,生产力联通水平不高。为此,可以通过采取对口帮扶、合作共建、产业链协作、“双向飞地”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体系建设,为提升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在科技、人才、产业等领域的新质生产力联通水平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支持。尤其是要充分结合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和形态,对区域合作体系的内容、模式和方法进行优化和完善,探索广东全省各地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共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共享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的可行路径,为有效破解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执笔】申明浩 杨永聪
【本文责编】李育蒙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4年 第9、10期